您好,欢迎光临泸沽湖国际旅行社网站!
首页> 泸沽湖新闻 > 泸沽湖女儿国的摩梭文化
格则·多吉的大妈妈、81岁的格则·卓玛是大家族的长女。每日早晚在泸沽湖边转经,是现在洛水村大多数老人的生活。南方都市报记者 李思磐 摄
南方都市报记者 李思磐
泸沽湖边、永宁坝子的摩梭人,因实行当代社会硕果仅存的走婚和母系大家庭制度,以“女儿国”闻名于世。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,“母系”、“走婚”等文化基因,曾经被误认为是“原始社会遗留”,成为摩梭人社会需要“进化”的标志,给摩梭人带来不愿意回首的难堪往事。
改革开放后,在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”的新论述中,独特的文化成为摩梭人对外界开放的资源和发展的契机。进入全球化的旅游市场,给摩梭人带来丰足、多彩的生活,也带来对民族文化的冲击。富裕和自信起来的摩梭人,开始寻找自己发声的方式,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。
“小活佛将降生在酥油灯的灯芯上。”摩梭人格则·多吉喜欢用这样的语言讲故事。窗外,烟雨之中的泸沽湖波光潋滟,中间的小岛“细瓦窝”如同酥油灯灯芯上安静的火苗。细瓦窝,在摩梭语的意思是“湖中间冒出来的一座山”。那里曾经有多吉“母亲的父亲的妹妹”50年前的居所——在汉族人的语言里,小岛的女主人永玛,多吉应该称她为姑姥姥,但对于奉行母系家庭制度的摩梭人,亲戚的称谓是另一种逻辑,他称她为奶奶。
那是格则·多吉家史的开端。多吉家所在的摩梭人为主的洛水村,曾是泸沽湖边母系“名门望族”集中的村庄,也是泸沽湖率先开放旅游的第一村。
“母亲的父亲的妹妹”
摩梭人第一次通过传媒被外部世界所知,缘于一个叫约瑟夫·洛克的奥地利人。他的《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》,让世人第一次知道滇西北的地理与民俗。他说:“泸沽湖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。”1922年2月,洛克第一次到中国,来到金沙江畔的丽江和永宁。在之后的20年,永宁土司总管阿云山在细瓦窝岛上的别墅中,都保留着洛克过来小住的房间。
1926年,阿云山娶了泸沽湖边洛水下村贫民格则家的女儿永玛为续弦——她就是多吉的奶奶。这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大事,遭到土司家族反对。
土司及其家族是这一区域的贵族,既是部族的头领,又是中央政权对民族地区实现治权的代表,他们通常只在内部通婚,按汉族习惯实行一夫一妻的父权婚姻,而不会跟实行母系家庭、夫妻分属不同家庭的走婚制度的摩梭平民结亲。阿云山娶平民为妻,打破古老的等级戒律,这被1943年来访的语言学家李霖璨(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)称为“革命性的启发”。
格则·永玛为总管生育了三个孩子,小儿子罗桑益史是个奇人。1929年他出生的时候,正逢西藏哲蚌寺的大活佛圆寂。喇嘛们用呼毕勒罕法占卜,又到神湖边寻求神示,结果是小活佛将投生到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上。罗桑益史在14岁后被送往哲蚌寺习经,是迄今为止摩梭人中唯一的西藏三大寺庙转世活佛。
此时,实施了近千年的土司制度已经走向末路。世袭的土司昏庸无能,实权通常为总管掌握。总管阿云山是这个区域很多个“第一”的创始者。永宁摩梭人经常受到周边民族的骚扰,他与周围的黑彝头人相继结为朋友,达成不在辖区内械斗和打劫的协议。阿云山打通的关系带来了永宁马帮的兴盛。阿云山动员永宁的摩梭人、普米族和藏族赶马行商,甚至亲自带领贵族家的马帮将皮毛和药材运往丽江、大理、腾冲、四川木里、西康和西昌,永宁的马帮也经常去往西藏以及印度、尼泊尔、缅甸等地,打破了封闭自给的经济。在宁蒗现代的官方县志里,认为阿云山是个温和的土司,荒年他会济赈灾民;摩梭人在其治下得以保留一定的民主权利,剥削并不算严酷。
女性是摩梭母系大家庭的当家人和财产、血脉继承者,有着守护家屋“根骨”、不断香火的责任。而男人们发挥男子汉气质的重要领域,则是去赶马帮。一般乡民的闭塞,让马帮获得极大的社区声望。
小时候,多吉骄傲自己家有七个舅舅,而其中的三个,都经历了辉煌的马帮年代。对于传统的摩梭社会,对母亲的兄弟称呼“阿乌”,并不适合直译为汉语“舅舅”;在汉语里,舅舅是“外戚”,而对于摩梭人,“舅舅”对姐妹的孩子担负着相当于父亲的抚育教养之职,俗话是“舅掌礼仪母掌财”。可以说,舅舅是摩梭人母系家庭里真正的父亲。在永宁的摩梭母系家庭,有着相对固定走婚关系的伴侣之间,通常并无嫁娶礼仪,也不同居,并无经济和赡养责任,各自分属于自己母亲的家庭;生育的孩子属于女方家庭,父亲与自己的孩子只有节日礼仪性探访的关系。在一些村寨,人们对自己生父,在人前的尊称,不是“阿达”(对爸爸的称呼)而是“阿乌”。
多吉母亲的父亲格则·吉巴曾经是位喇嘛,藏传佛教在摩梭社会被“家屋化”,连应该“出家”的喇嘛,也是生活在母系家庭中,只有在寺院有法事时才在场。因为妹妹出嫁,家里因此没有女性来继承“达布”(当家人)角色,吉巴将自己的走婚伴侣接回来当家。
舅舅们是男孩多吉的偶像。“汉人发财靠土地,摩梭发财靠骡马。”摩梭的男孩13岁成年礼之后即随马帮上路,二舅、三舅和六舅都曾经跟随马帮闯荡。六舅贡嘎跑马帮的时候是阿云山儿子阿少云带来的全盛时期,他到了西藏和仰光。成年后,为了这些火塘边听来的历史地理,多吉到缅甸工作,专门去了高黎贡山。他回到老家的火塘边,跟舅舅描述当年某处一个垭口、一棵树的模样,舅舅则满意地说:“嗯,看来你真的去了。”
[1]
时代夹缝中的人物
活佛罗桑益史的异母哥哥阿少云,注定成为一个时代夹缝中的人物。1933年接任土知府总管职位的他受过教育,识得汉字;他曾经亲自率领马帮行商印度和缅甸。在他的时代,永宁的皮匠街可以买到缅甸的玉,印度的香。他20多岁的时候便成为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笼络的对象,被安排出国考察和学习。这样的阅历,让他知道封建领主制度不可能适应这个风云迭起的时代,1949年,他主动召集永宁各村寨的代表,废除了土司的不合理租税和负担。